聯系我們

座機:027-87580888
手機:18971233215
傳真:027-87580883
郵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 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中國地質大學校內(武漢)

地方政策

國家碳達峰試點(成都)實施方案 積極開發利用清潔能源

國家碳達峰試點(成都)實施方案 積極開發利用清潔能源-地大熱能

 

近日,成都市人民政府發布關于印發國家碳達峰試點成都實施方案的通知。

 

根據方案

 

加快靈活調節電源建設,推進天然氣調峰電站、抽水蓄能電站、省級新型儲能示范、虛擬電廠等重大項目建設。以深化電力市場化改革為契機,鼓勵新上項目、存量高耗能項目、外向型企業通過購買綠證提升可再生能源消費比例。力爭到2030年,電能占終端用能的比重達55%,需求側響應能力達9%,全市電網安全負荷達到3500萬千瓦。

 

全面加強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完善能源利用狀況報告制度,鼓勵企業節能改造綠色升級。加強新型基礎設施節能降碳,提升運算、存儲、傳輸等設備能效,積極推廣使用高效制冷綠色技術,鼓勵開展數據中心余熱回收利用。

 

持續實施“優化提質、特色立園,賦能增效、企業滿園”行動,支持建設一批近零碳排放園區、零碳園區,推動產業園區結合實際,因地制宜通過用能結構轉型、園區節能降碳、產業結構優化資源節約集約、基礎設施升級、能碳管理能力提升等措施,有計劃、分步驟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低碳化零碳改造。到2030年,建成近零碳排放園區達20個。

 

開發綠色產品,培育綠色工廠,支持建設一批近零碳排放工業企業。到2030年,力爭創建省級及以上綠色工廠260家。打造綠色供應鏈,支持企業創新優化生產組織形式、運營管理方式和商業發展模式,大力發展定制化服務、供應鏈管理、檢驗檢測認證服務等新業態新模式。

 

提升成都綠色技術科技創新核心競爭力,布局建設碳中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大科研平臺等,建設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和中試平臺,探索建立零碳產業創新研究中心和先進能源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到2030年,培育綠色技術領域高新技術企業1000家。

 

原文如下:

 

成都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國家碳達峰試點成都實施方案的通知

 

成府發〔2025〕15號

 

各區(市)縣政府(管委會),市級有關部門:

 

現將《國家碳達峰試點(成都)實施方案》印發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成都市人民政府

 

2025年11月5日

 

國家碳達峰試點(成都)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戰略決策及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按照國家碳達峰試點要求,有力有序有效推進我市國家碳達峰試點城市建設,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主要目標

 

到2030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持續下降,綠色低碳產業競爭力處于全國前列,有條件的工業領域重點行業企業達到國家能效標桿水平,綠色低碳成為城市生活風尚,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政策體系基本健全,如期實現碳達峰目標,為全國同類城市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綠色低碳轉型經驗做法。

 

二、重點任務

 

(一)推動能源清潔高效利用

 

1.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落實成都高質量建設現代一流電網三年行動計劃,大力建設堅強智能電網,加快配電網升級,打造超大城市現代一流電網。加快靈活調節電源建設,推進天然氣調峰電站、抽水蓄能電站、省級新型儲能示范、虛擬電廠等重大項目建設。以深化電力市場化改革為契機,鼓勵新上項目、存量高耗能項目、外向型企業通過購買綠證提升可再生能源消費比例。力爭到2030年,電能占終端用能的比重達55%,需求側響應能力達9%,全市電網安全負荷達到3500萬千瓦。[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市發改委、各區(市)縣政府(管委會)][逗號前為牽頭單位,下同;以下均需各區(市)縣政府(管委會)落實,不再單獨列出]

 

2.加強化石能源安全兜底保障。強化電煤儲運能力,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推動實施成都200萬千瓦超超臨界燃煤發電廠項目,增強對能源低碳轉型的支撐調節作用。提升天然氣保障能力,推動川西氣田、天府氣田勘探開發,逐步形成全域覆蓋、穩定安全的天然氣供應網絡。提升成品油儲備能力,建設油庫及石油批發交易中心,加快推動可持續航空燃油等新技術落地應用。力爭到2030年,成品油儲備能力達100萬噸。(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市發改委)

 

3.積極開發利用清潔能源。積極推廣清潔能源利用,深化天然氣市場化改革,在生產制造、商業餐飲、家庭電氣化等領域加快電能替代。支持光伏氫能生物質能等應用,推動制氫母站、液氫站、加氫站網點建設,加快構建半小時加氫網絡。推動工業園區屋頂光伏“能建盡建”。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容量超150萬千瓦。(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市發改委)

 

4.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全面加強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完善能源利用狀況報告制度,鼓勵企業節能改造和綠色升級。加強新型基礎設施節能降碳,提升運算、存儲、傳輸等設備能效,積極推廣使用高效制冷等綠色技術,鼓勵開展數據中心余熱回收利用。建立全市年綜合能耗5000噸標準煤以上的重點用能企業節能管理檔案,滾動更新節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設備更新項目儲備清單。(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市發改委)

 

(二)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

 

5.探索建設低碳零碳園區。持續實施“優化提質、特色立園,賦能增效、企業滿園”行動,支持建設一批近零碳排放園區零碳園區,推動產業園區結合實際,因地制宜通過用能結構轉型、園區節能降碳、產業結構優化、資源節約集約、基礎設施升級、能碳管理能力提升等措施,有計劃、分步驟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低碳化零碳改造。到2030年,建成近零碳排放園區達20個。(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市生態環境局)

 

6.深入推進綠色低碳產業發展。聚焦產業強鏈補鏈延鏈,前瞻布局先進核能未來產業,大力發展電、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綠色氫能、新型儲能、高端能源裝備產業,加快打造綠氫之都。加強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管控,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到2027年,先進能源產業規模達到2000億元。(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市生態環境局、市發改委)

 

7.構建完善綠色制造體系。深入推進“智改數轉”,支持企業數字化轉型,推動工業領域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引導企業上云發展。開發綠色產品,培育綠色工廠,支持建設一批近零碳排放工業企業。到2030年,力爭創建省級及以上綠色工廠260家。打造綠色供應鏈,支持企業創新優化生產組織形式、運營管理方式和商業發展模式,大力發展定制化服務、供應鏈管理、檢驗檢測認證服務等新業態新模式。(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

 

(三)加快城鄉建設綠色發展

 

8.提升建筑綠色低碳水平。優化新建建筑節能降碳設計,積極推廣建筑節能綠色建筑系列標準運用,加大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力度,推動新建建筑太陽能光伏一體化建設、既有公共建筑屋頂加裝太陽能系統。在政府采購工程項目中,積極推廣應用綠色建材,重點推廣可循環利用建材、綠色部品部件、綠色裝飾裝修材料、節水節能建材等。提高建筑能耗監測和統計分析能力,逐步實施公共建筑能耗限額管理。到2030年,新建建筑中星級綠色建筑占比大于60%,建筑用電占建筑能耗比例超過65%,新建公共建筑本體達到78%節能要求。(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市機關事務局)

 

9.統籌鄉村綠色低碳建設。開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行動,建設綠色低碳村莊、綠色低碳農房,鼓勵采用裝配式等安全可靠的新型建造方式,到2030年,建成一批綠色農房。推動農村用能低碳轉型,加快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強化天然氣基礎設施保障,大力提升沼氣池有效利用和管理維護水平。(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住建局、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

 

(四)促進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轉型

 

10.健全綠色出行服務體系。堅持“軌道引領,公交優先”,持續優化公交線網,推動公交軌道設施融合,強化公交與軌道交通高效銜接。結合公眾出行需求,提供旅游公交、通學專線、定制公交、準點公交等多元化公交服務。完善慢行交通體系,構建多層次綠道體系,織密自行車骨干網絡,打造共享單車規范管理示范街。推進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探索基于車、路、網、云、圖等高效協同的自動駕駛技術多場景應用。到2030年,城市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9%。(責任單位:市交通運輸局、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市住建局、市公園城市局、市城管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11.推廣節能低碳型交通運輸工具。挖掘新能源汽車消費潛力,用好用足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政策措施,大力推進汽車以舊換新。推進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加快推動全市公交車(除應急運力外)全面新能源化。到2030年,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達60%,累計建成電動汽車充電樁50萬個以上、換電站200個以上。(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公安局、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

 

12.構建綠色高效的貨物運輸體系。實施貨車分階段排放通行管控,加大黃牌貨車限行管控。到2027年,基本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柴油貨車。推進鐵路物流通道建設,發展適鐵產業、國際鐵路物流等。深化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建設,持續推動大宗物資“公轉鐵、公轉水”。(責任單位:市交通運輸局、市口岸物流辦、市公安局)

 

(五)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

 

13.深化“無廢城市”建設。推廣企業危險廢物集中收運服務模式,提檔升級長安靜脈產業園國家資源循環利用基地,高效實施低碳園區國家標準化試點。深化推進“十百千萬無廢細胞”工程,加快形成22類“無廢城市細胞”典型示范。開展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工作,規范建筑垃圾管理,推行農業綠色生產方式。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提高至87%,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高于96%,秸稈綜合利用率高于98%,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55%。(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城管委、市市場監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

 

14.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加快推進國家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重點城市建設,完善廢舊物資回收網絡,推進垃圾分類和再生資源“兩網融合”。培育整合涵蓋廢舊物資回收、拆解、加工、物流、銷售等環節骨干企業,加快推進廢舊家電、廢金屬等廢舊物資和退役動力電池等新型廢棄物回收利用。到2030年底,主要廢舊物資回收總量高于800萬噸,9種主要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率達86%。(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商務局、市城管委、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

 

(六)鞏固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15.強化生態系統固碳功能。全面提升森林碳匯,加快建設“城市綠心”“生態綠肺”等,積極創建成都國家植物園。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持續推進白鶴灘等濕地保護,維護生態平衡。強化生態保護監管,完善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制度,持續開展自然生態系統生態改善、環境擴容、碳匯提升等綜合評估,縱深推進河湖流域生態修復和綜合治理工程。到2030年,實施造林綠化面積6萬畝。(責任單位:市公園城市局、市水務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局、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管委會、大熊貓國家公園成都管理分局)

 

16.打造藍綠交織公園體系。實施“五綠潤城、百花美城、千園融城”行動,建立全域公園體系,打造城園相融、藍綠交織的大美公園城市景象。實施天府藍網工程,打造濱水生態廊道,形成藍綠融合的韌性生態空間。深化全國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395%,全市天府綠道總里程達13000公里。(責任單位:市公園城市局、市水務局、市農業農村局、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管委會)

 

(七)加大綠色低碳科技創新

 

17.打造高能級碳中和創新平臺。提升成都綠色技術科技創新核心競爭力,布局建設碳中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大科研平臺等,建設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和中試平臺,探索建立零碳產業創新研究中心和先進能源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到2030年,培育綠色技術領域高新技術企業1000家。(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

 

18.強化低碳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聚焦氫能、新型電力系統、建材等領域,采用“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攻關方式,加快突破先進技術,加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等前沿和顛覆性技術研發力度。依法合規推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落實先確權后轉化的決策機制(制度)、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加強綠色技術交易中介機構能力建設,提升綠色技術創新第三方檢測、評價、認證服務水平。(責任單位:市科技局)

 

19.營造低碳技術創新應用生態。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我市優勢企業承擔國家、省部署的重點綠色技術創新項目,到2030年,市科技計劃支持的綠色技術研發項目中由企業牽頭承擔的比例超63%,支持取得突破的綠色低碳關鍵技術開展產業化示范應用。鼓勵市屬高等院校建設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專業,培育具備扎實專業基礎與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建立面向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可持續人才隊伍。(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教育局)

 

(八)營造全民參與良好氛圍

 

20.加強綠色低碳宣傳教育。將綠色低碳發展納入全齡學校教育和社區教育體系,以碳達峰碳中和基礎知識為重點,普及生態文明理念。結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全國生態日、全國節能宣傳周和全國低碳日等主題宣傳活動,加強生態文明科普宣傳,推廣宣傳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舉措和成效成果,推動綠色低碳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教育局、市委社會工作部、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等)

 

21.打造綠色消費風尚。完善綠色產品消費激勵措施,持續推進“消費品以舊換新”“煥新出行智駕蓉城”等消費利好政策,積極推動產供銷、上下游、線上線下疊加配套優惠政策。暢通綠色產品供需對接渠道,開展綠色產品機會清單發布活動。加大政府綠色采購力度,推動國有企業帶頭執行企業綠色采購指南,推行綠色辦公和大型活動碳中和。倡導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推廣節能低碳生活用品,減少一次性消費品和包裝用材消耗,持續推進“光盤行動”。(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國資委、市財政局、市市場監管局)

 

三、政策創新

 

(一)探索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

 

22.建立健全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夯實市、區(市)縣兩級能源平衡表品種結構基礎,強化能源、工業等領域相關信息的收集和處理能力,逐步建立完善與全市碳排放數據統計核算要求相適應的活動水平數據統計體系,研究制定成都市碳排放統計核算方法,探索開展鋼鐵、建材等重點行業企業碳排放核算試算工作。(責任單位:市統計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

 

23.探索建立規上工業企業碳排放快報制度。明確規上工業企業碳排放測算標準,依托規上工業企業能源消費和生產數據,探索開展規上工業企業能源活動碳排放測算,掌握全市規上工業企業分區域、分行業能源活動碳排放情況,為做好規上工業企業節能降碳提供數據支撐。(責任單位:市統計局,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

 

24.研究建立碳排放預算管理體系。綜合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重大項目布局、節能降碳目標等因素,開展地區碳排放預算試編制。實行“碳排放強度剛性平衡+碳排放總量彈性平衡”,推動碳排放預算與碳排放雙控目標相銜接。(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

 

25.探索建立碳評價管理制度。貫徹落實國家、省相關要求,將碳排放評價納入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對項目用能和碳排放情況開展綜合評價,把有關審查評價意見作為項目開工建設以及竣工驗收的重要依據。加強對重點用能和排放單位的管理指導,健全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制度,提升電力、水泥、鋼鐵等行業控排企業的全國碳市場交易和履約能力。(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市生態環境局)

 

(二)探索開展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

 

26.健全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建立成都市產品碳足跡因子數據庫,支持我市企事業單位主導或參與研發優勢產業鏈產品碳足跡核算相關規則標準。到2030年,累計制修訂或研發碳足跡核算領域相關規則和標準10個以上。(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市市場監管局等)

 

27.推進國家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試點。建成成都市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公共服務平臺,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光伏、電子電器(新型顯示)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促進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規則國際銜接互認。(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等)

 

(三)推進數字賦能碳治理

 

28.推進成都市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對國內外碳達峰碳中和相關標準信息進行收集整理、題錄加工,利用信息化手段對標準文本進行結構化解析,建立成都市碳達峰碳中和標準信息專項數據庫。(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

 

29.完善能源數字化平臺功能。依托能源大數據中心、新型電力負荷管理系統、虛擬電廠等能源數字化平臺,夯實安全生產基礎,確保電網安全穩定運行。(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

 

30.建設能碳管理平臺。支持具備條件的園區建設覆蓋主要用能企業的能碳管理平臺,強化園區及企業用能負荷監控、預測與調配能力,持續提升園區數字化管理和節能降碳水平。(責任單位:市發改委)

 

31.加快“碳惠天府”特色碳普惠機制建設。以公眾碳減排積分獎勵、項目碳減排開發運營為路徑,推進碳匯項目開發交易,有序推出低碳消費場景和低碳生活場景,鼓勵在蓉企業加大碳足跡較低產品的采購和推廣應用力度,引導公眾踐行綠色低碳生活理念,對年度累計碳積分排名前列的用戶給予一定激勵。(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國資委、市發改委)

 

(四)完善財稅金融政策

 

32.完善金融政策體系。大力發展綠色信貸服務,支持金融機構開展碳減排掛鉤貸款創新,鼓勵綠色信貸資金支持綠色基礎設施、綠色產業園區、生態農業、綠色建筑、節能改造能源轉型等重點項目。擴大綠色融資規模,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企業開展直接融資,探索發行碳中和債券、氣候債券、轉型債券等創新品種。加強“綠蓉融”“綠蓉通”等綠色金融平臺建設,深化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責任單位:市金融管理局)

 

33.完善財政政策體系。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碳達峰碳中和財政政策支持,加大對節能環保、新能源等領域低碳零碳項目支持力度。在市級預算內基本建設資金中安排專項支持綠色低碳重大項目建設。落實環境保護、節能節水、技術研發、新能源等領域稅收優惠政策,嚴格執行階梯電價、階梯氣價等促進綠色低碳轉型的能源價格政策。(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市財政局、市稅務局)

 

四、組織保障

 

建立健全推動國家碳達峰試點城市建設工作機制,市發改委發揮好牽頭作用和統籌協調職能,會同市級相關部門制定年度任務清單,定期調度工作進展情況,加強跟蹤評估,確保各項目標任務落實落細。定期總結推廣碳達峰典型案例,加強試點城市建設工作宣傳,主動傳播和分享“成都經驗”。